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AI时代重新审视设计思维价值 (二之二)
返回2025年4月3日 | 深度观点
4月23日,《明报》发表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课程主任于晓女士观点,以下为文章全文。
上期我们提及现在只是人工智能(AI)技术的1.0阶段,但同时人们从未像今天一样关注自己的情绪,「情绪价值」的概念应运而生。过往在产品创新、服务设计领域,设计思维提倡的情感型价值主张、体验感与用户心智的占领,在情绪价值的新趋势下,该如何适应新变化?
你能想象购买一个「什么也不会」的陪伴机械人吗?日本松下最近发布了一款外表像毛线团的AI机械人NICOBO,它不仅不为人类服务,还需要人类的照顾与陪伴,但是它能在互动中逐渐了解主人的语言习惯和情绪变化,逐渐与主人拉近距离,让主人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情感,这种被设计的「代入感」激发了很多用户购买NICOBO。
从情感到情绪,从体验到代入,是值得每一个设计思考者深思的问题。
AI在不断推出自动驾驶算法、视频生成软件、工厂自动化程序的同时,没人关心那些被先进技术取代了工作的人,包括出租车、卡车司机、制造业工人、平面设计师等。AI也正在改变着大学专业的设计,今年4月韩国首尔的一所知名大学宣布停止两个专业的招生。在今年Nvidia(英伟达)GTC 大会上,AI领域的先驱、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李飞飞表示:「AI正在成为一种特权,一种排他性极强的特权」。当Nvidia首席科学家Bill Dally在炉边对话中问李飞飞关于Sora的发展会如何影响影视行业时,她的回答是:「AI替代不了人性,就像宫崎骏永远也不会被AI替代。」
史丹福有一门备受欢迎的选修课「人生设计课」,该课程将设计思维的思维模式和工具体系置于人生设计的场景中,帮助迷茫焦虑的人们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营造一种有意义、充实的生活。使用设计思维进行人生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重新定义的人生目标与内心需求,找到尽可能多的选项,选择一个进行快速尝试,直到成功。诚然,在设计人生与重启自我的道路上,AI既带来了危机也带来了我们重新面对自己的机遇。在运用设计思维指引我们寻找新的人生方向,为新的能力寻找落地场景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AI无法取代的能力,包括了想象力、创造力、共情力、批判性思维、人际沟通能力等,才更有可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组织就像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变革。很多组织当下正面临架构重整、品牌出海、并购、重组、裁员、业务条线重新梳理等挑战,尤其当AI席卷商业各个领域,组织需要或被动或主动的拥抱AI之时,驱动组织进行重新设计的内外部动因愈发强烈。
设计思维可以有效帮助组织做重新定义,以激活组织活力和员工的创造力。例如,在重塑组织架构和员工体验设计上,可以使工作流程更简便、更高效,使员工更富有成就感与满足感,并有助于建立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的组织文化。过程中,鼓励将组织内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聚在一起进行共创,让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角色的员工了解彼此的痛点与期待,共同寻找组织设计创新的机会点并推动创新方案的落地和实施。
相信未来设计思维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会适应时代的新变化、新需求,赋能更多元、更广泛的群体和场景。最后,设计思维既是进行创新探索的方法,也是积极改变世界的信念体系,希望藉以此文为陷入迷茫的个体和面对多重挑战的组织带来面向未来的思考方式。